我的2017年

吹牛B式的总结

Posted by xqiushi on Friday, January 6, 2017

一、引言

时间真的过得很快,2016年不知不觉中有没有。而我的这些年是肿么过的呢?我同样会给出一个符合中国历史传统的主题情感:忧伤,欢乐苦短,忧愁实多。中国及中国文学自古主就是一种忧伤的气氛,众多的诗歌著作都是描述了忧伤的。像《诗经》这类文学的源头,就「心之忧矣」一词语,至少有27次表示忧伤。[1]这就奠定了每个人必须都有悲伤的经历才算完整的人生!

近来我的忧伤感觉在无限的加重,最严重的是2016年底,简直就是暗无天日、世界里似乎就没有明天了。纠结于学业、工作、家庭和社交。一言蔽之,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些不堪入目的几层上层建筑。而我的这种忧伤的确是跟经济有关但也大于经济方面,所友人*(排版渣的公众号)*推荐看吴晓波频道,所以我在那里似乎看到了病根的影子,应该属于“三十岁的综合焦虑期”。[2] 既然这是一个通病,那我也不需要做过多的担心了。只要药不停,应该不会“致死”。这个药就是我2017年需要解决的问题。也许生活就是这样,不停的设置难点,让那些“敏而好学”的人不停地学习和寻找解决之道。如果当你发现再与难点,一帆风顺的时候,也许以后就真的没有难点了——所有DNA停止复制了。

二、关于这些年

虽然过已经过去,时光不能倒流。但「以史为镜,可以知兴替」,回忆一下,便可以看到我的历史是“兴”还是“亡”。但回忆必须言简意赅,高度精简与总结。

  • 2012年,婚 Wedding    ——预示新的生活开始来临。
  • 2013年,醒 Awakening ——开始初步的觉醒。
  • 2014年,行 Action         ——开始一些实际行动。
  • 2015年,伴 Accompany——初为人父,欢喜大于一切。
  • 2016年,压 Oppression——从未有过来的压力感觉出现了。
  • 2017年,越 Surpass     ——超越自我。

据上述历史显示,并不会“亡”,但却实也没有“兴”的迹象。所以2017年决定超越一下。

三、关于2017年

其实在2016年底,最忧伤的时候,就已经有了些思考。

1.首先是关于读书的用途:

在实际生活,被无数人从经济上超越,而那些人中大多数还是当初成绩并不显赫的同学。其实有这个感觉的大有人在,不信你可以访问一下Jack或Zuckerberg的同学们,他们是集体都在开始怀疑人生并怀疑读书是否有用的问题吧。随便一提:其实这个现象在熊逸的《王阳明:一切心法》中有一个不错的论述:

一切人的福祉归根结底皆属于自己我感觉,譬如一万元的月薪究竟使你沾沾自喜抑或愤愤不平,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它的真实购买力,而仅仅取决于同事和亲朋友们挣得比你多还是比你少。概言之,并非你绝对收入,而是你在社会阶层中相对处境决定了你的幸福感。

不难发现在,凡有血气者,皆有争心。也许这种感觉已写入基因中了。只因为大脑太善于自我欺骗,在很长的时间内,我们简直看不到这一“真相”。压力来到时,你会实然发现在我们常常的阶层处理非常的尴尬。 似乎从古至今的书里记载,“穷小子”改变命运阶层的办法用读书方式的概率比较大。狭义的可以理解为传统的教育方式:中举人,拿文凭。广义的读书应该是不断地学习与创新,那么读书是非常有用的。Jack,虽然数学成绩烂成渣,可是英文牛逼呀。当然他也有创新,他的创新是从1到N的方式,让淘宝上山下乡,是一种消费模式的创新。阅读到后来我才明白:**智商可以分为三类:自主心智、算法心智、反省心智。[3]虽然Jack的算法心智菜成一逼,不代表他其他心智不牛逼。而小扎同学的三种心智,完全可以碾压一切同年人。算法心智的差别,也许就是小扎与Jack的真实差别。作为近代文明最有力的代表的“书”的用途就在于提高后两种心智。**其实根本就不需要怀疑读书有用与否,是应该怀疑,你读的什么书,更应该怀疑你什么方法读的书。

2.其次是关于如何读书的思考:

对照组 多年前,我们上学时就分别学过《阿Q正传》和《孔乙己》。老师讲完,学生背完,就算学完了,这样的确也完了。2012年7月,我又同时读到这两篇文章,《阿Q正传》中,普通人不能跟赵太爷一个姓:

“阿Q,你这浑小子!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?” “你怎么会姓赵!——你那里配姓赵!” 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,自己去招打;他大约未必姓赵,即使真姓赵,有赵太爷在这里,也不该如此胡说的。

只要是“大户人家”的姓,普通人就得回避一下。而“君子固穷”的孔乙己,他却跟儒学大Boss同姓。这,这,这是不是周大爷弄错了?只要有对照组,就会发现问题。或者说对照组的存在是必须的。我最近做的对照也就是《青年王阳明》《王阳明:一切心法》。杜维明认为阳明通过种种磨难,最终将中国学术集大成于儒学思想:知行合一。而熊逸认为阳明学术不纯粹,是一种唯心主义和虚假主义。完全类似在围观两个人打架,这也正是周先生所描述的中国喜欢围观的本性,只要做到不麻木的围观就好了。 而这种对照组的方式太引人入胜了,大过年的放弃红包和春晚。只能说人脑太爱找不同了。只要一开始找不同,所有答案都就出来:在现在的多元化社会里,我们都是成长变化的。应多目标、多阶段的使用立志、勤学、改过、责善这一过程。知行合一更应该辨证的看待,就拿学Python来说,你知道List、Dictionary等数据类型的用法,你就得马上写一个小程序,实践的过程中你会有新的认识:List是有序的,而Dictionary是无序列的。实际上就是辨析实践与学习的关系——物质与意思的关系。这……是不是又扯远了,聪明人总是这发散,总是这么多领域。 多样性 还是那个排版渣友人在推荐吴晓波频道的时候,我是拒绝的。

我:三十好几的我,准备放弃一些东西。 答:是,但你必须得捡起一些东西,不然你就像你说的,穷,而且很长一段时间穷,这个年龄需要掌握经济形式,理财知识和建立自己的价值观

过去很多时候,我觉得我自己不成功的原因就是就像是猴子掰玉米,涉及太多领域或技术。最近,还是在王阳明的主题阅读中发现他一生“五溺三变”:

  • 五溺:任侠、骑射、辞章、神仙与佛氏。
  • 三变:知行合一、静坐澄思、致良知。

而这此并没有破坏他从小就立志成为圣贤的种子,反而促使他成为“圣贤”。任侠、骑射正是他军事才能的启蒙,后来为他扩开了影响引。辞章使他能言善辨,为讲“圣贤”书提供了强大的输出准备。而后两溺正是一个试错经验,让他最终选择了儒家。三变就不说了,自己听杨宗伟《我变了 我没变》

我做了那么多改变,只为心中的不变。

敏而好学的我,突然又悟到:**多样性并不会损害稳定性,反正会提高稳定性。**好比一个杂食东西,没有肉吃,也可以吃草;没有草的时候,也可以吃肉,反正一直会有能量输入。如果你吃肉或草的方式可以生吃,烤着吃,炒着吃,这样的多样性也是值得赞许的。

所以说,根本问题而不是在多样性,而是在稳定性。这可能是今后一些时间学习思考的重点。应该是一个经济基础、核心技能、价值观的全方位(多样)稳定。所以我愿意接受更多样的书(公众号等知识平台),扩展认识边缘,消除经验的边疆。

四、小结

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人恒过,然后能改;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;征于色,发于声,而后喻。

2017年注定又是至关重要重要的一年,也是努力战斗的一年。**多读书,多实践!**最重要的小目标是: 学好英文与Python。 再次,就是写好Blog,我可能以小文章或记事等灵活地、随心地、多样性地写这个Blog 最后,在2016年底的纠结中已经有了答案学业和家庭可以让我走得更远更好,工作和社交并不那么重要。

参考与注释

[1]. 忧伤的文学——认知写作学二期毕业典礼致辞 阳志平?

[2]. 30岁需要知道的投资法则 吴晓波频道?

[3]. 理性与聪明的分野:为什么聪明人会做蠢事?千古刘传?